从溺爱到吞噬,你是最佳奥斯卡短片中的“包妈
发布时间:2019-06-12
原文来自:未知
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包宝宝》,你看懂了吗?
《包宝宝》自播放以来,获得的评论褒贬不一。差评主要集中在暗黑、诡异,直接指向包妈妈吃掉包宝宝一幕。最后包妈妈的儿子回家来看她,有些网友认为就是常回家看看的主旋律,毫无新意。
01
一种有毒的母爱吞噬
实际上,《包宝宝》是一部充满心理象征意义的动画短片,把华人社会里隐形的亲子关系问题以具象的形式反映出来。
对于普遍缺乏心理学教育的国人而言,有些象征比较隐晦,一时难以看懂,于是我们习惯用旧有的语言体系去解释新的内容。比较突出的是包妈妈吃掉包宝宝的桥段,有人说暗黑、诡异,有人说是溺爱。
其实它在心理学上象征着吞噬,母亲吞噬了儿子的自我,在心理学意义上儿子丧失了活力,真实的自我消失。
这种吞噬,精神分析理论将此命名为共生关系。
在影片中,包妈妈完全将孩子保护了起来,不给ta一点自主的权利。两个人就像一个人似的不分你我、没有彼此分离的心理边界。
这样的画面,乍一看似乎还不错,但是这种过度亲密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朋友圈和生活。
所以,不论是父母子女还是恋人朋友,都要适当的把握这种共生关系。才能在共同生活中,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02
正确的家庭关系
Q1、那么怎样的家庭环境是正确的呢?
A:一个健康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爱着彼此的同时尊重彼此,也就是说,要以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
但是,国人常以孩子为家庭重心。这是家庭关系普遍失衡的真实写照。
Q2、那我们要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A:其实习惯于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是对孩子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为自己负责,做出对自己的成长有利的选择和安排。
心理学相信,在没有来自外界的过度干扰和控制之下,人人都具有主动寻求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动机,并无例外。如果做父母的对这一点有怀疑的话,就不可避免的用各种各样的控制来对待孩子。
归根结底,是为人父母者中有很多不能信任自己,这样的父母本身就容易焦虑,又把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再通过严格的控制孩子来减轻自己的焦虑,缓解心理压力。从潜意识的层面上说,很多家长自己并不希望孩子成长的太快,太早就独立,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实,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离是终将发生的事情,并且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这种分离,形式上不过从走路吃饭如厕这样的细节,发展到结婚生子、离开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原生家庭而已。这样的妈妈,其实也需要慢慢的学着去成长和成熟,懂得如何真正去爱自己的孩子。
毕竟,母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以分离而非占有为目的的爱,这也是母爱之所以被人称赞为最伟大、最无私的原因。
03
尾 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通篇谈的是吞噬的母爱,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父爱。父亲过于控制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只不过母亲与父亲相比,母亲常常是孩子分离-个体化过程中更加重要的客体,因此本文也就更多的去介绍控制型的母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所以妈妈,放下你那颗为孩子担忧焦虑的心吧,请站在适当距离之外陪伴他、看着他,一起经历和感受成长路上的风景。
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生命本身都像一块天然的美玉,无需过多刻意的雕琢,就会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妈妈,请放开你的手,就像我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好吗?
只有用爱来滋养女孩的内心,用尊重来给予男孩力量,他们才能在人生路上勇敢前行,逆风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