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你的父亲
发布时间:2019-06-20 原文来自:未知
  前不久,和一个朋友C聊天,问她最近有什么变化没有。

  她说有啊,结婚了。

  我略略吃了一惊,接着为她高兴。C已三十多岁,难听一点可以说是大龄剩女,尽管她从来不缺条件不错的追求者,但总是离婚姻有一段距离。

  你的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问。

  她津津有味地向我好好描述了一下她的先生。听完她的描述,我隐隐有一种自得感,因为觉得她能有这份好姻缘,我有相当的功劳。

  那是近两年前,我和她聊天,问到她的择偶标准。她说,意识上,她希望是强有力的成功男人,但自己又总是对这样的男人没有兴趣。的确,她的追求者中不乏成功人士,但她对这些成功人士总是不耐烦,甚至冷嘲热讽。

  为什么会这样呢?她也有些纳闷。不过看起来也不难理解,因为追求她的这些成功人士对钱权太感兴趣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将钱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似的,这让她觉得很没意思。

  但是,她又恰恰想和这样的男人结婚。

  真是矛盾!

  我请她说说她的爸爸,而她一说,我就明白症结出在哪里了。

  首先看起来,她的父亲是成功人士的对立面,他温和、善良且人情世故简单得出奇,自她长大后,从不能为她遮风挡雨,每当遇到困难需要找一些人际关系去解决时,为她出头的总是妈妈,要不就是她自己去努力。她曾经遇到过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尚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她只好自己去找关系,遇到了很多挫折。从此以后,她对父亲绝望到极点,也开始升起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找一个能为她遮风挡雨的强有力的男人。

  但是,再向前回忆时,事情变得不一样了。

  在她小时候,父亲带给她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5岁前,她觉得父亲是完美无缺的。她的父亲是一个美男子,并且爱好运动,她经常吊在父亲的胳膊和大腿上玩耍,她的什么需要爸爸似乎都能满足。甚至,在她的家中,连换尿布这样的事情也是爸爸做的。

  到了读小学时,爸爸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是伟岸而迷人的。她的爸爸在她的女同学中相当有名,她们经常去她家玩,而她有感觉,她们貌似是去找她,但很多时候其实是去看她爸爸的。

  一直到了初中,她对爸爸的印象才开始恶化。她逐渐发现,强壮的父亲在社会上是懦弱无能的,遇到需要人情世故的情形他总是退缩,有时还会大发脾气显得很愤怒似的,但她感觉到,是这些情形刺激了爸爸的无助感。他越愤怒,就意味着越无助和懦弱。这时,她对爸爸的讨厌就会达到顶峰。

  到了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工作后,爸爸的形象更加不堪,最后全然崩塌下来,她对爸爸再也没有了崇拜感。

  但是,在这一生中,又有哪个男子能给她父亲给过她的那种温暖和爱呢?至于在社会上为她遮风挡雨的需要,真的一定会胜过儿时父亲给过她的那些琐细的照顾与快乐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当她回忆起儿时父亲和她在一起的经历时,她的眼睛有泪水落下来,她的身体在不断颤抖,她明白,那才是最珍贵的,才是她最最想要的,而钱权能提供的安全感,是无法与儿时父亲给过的感觉相匹敌的。

  最后,她说,或许,像父亲那样的男子,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和那些将钱权视为一切的男子在一起时,她看不起他们,之所以看不起,是因为她内心深处隐隐知道,她宁愿要父亲的温和、善良和简单,后者是真正的可靠。

  当她明白这一点后,她的恋爱观自然发生了转变,她开始认真地去留意那些温和而善良的男子,而对于钱权不再执着。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她的先生,恰恰是既温和、善良、简单而又有相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以前,当她一心想找成功男人时,这其实是对爸爸的背叛,也是对自己童年那么美好体验的背叛,她潜意识中未必接受。并且,一心找成功男人,是长大后的她的愿望,而留恋温和、善良而简单的父亲,是孩童时的她的感受,这两者如果不整合,那也会给她内心带来巨大的冲突,前者将后者视为敌人,后者也会抵触前者。结果,她既不能很好地与父亲那样的男子相处,也不能与和父亲相反的男子很好地相处,她哪里都去不了。但是,在完整地看待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后,她内心中的这两部分就得到了整合,她就有可能同时拥抱这两者了。

  要主流父亲的幻象,还是要真实的父亲?

  长大后重新看一看父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在未成年时,我们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常见的影响有两点,第一点是,我们很容易卷入父母的婚姻战争中,甚至是家族的战争中,而被这场战争迷惑了双眼。

  第二点是,我们难免会受整个社会舆论的影响,会追求主流舆论所倡导的父亲形象,而不是去尊重父亲的真实存在。

  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张敏翻译了一本书《父性》,这本书称,尽管我们意识上对暴君般的父亲有百般不满,而且杀掉暴君般的父亲的譬喻在很多神话故事都有出现,且历史上也不乏真实的故事,但是,我们还是倾向于找一个这样的父亲的。与温和近乎软弱的男性相比,很多人感情上还是更容易被强势到蛮不讲理的男性所吸引。

  对于这一现象,可以在许多层面上做解释。譬如一种常见的解释称,这是远古蛮荒时代所遗传下来的需要。那时,男子是猎人,他们的狩猎能力将决定一个家庭乃至一个部落的存续,而细致、敏感和善解人意这些因素并不是很重要。也就是说,一个男子的权力味道是一种真实的保障,而不像现在更可能是一种虚幻的心理需要。

  德国一名女权主义作家的故事也耐人寻味。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这位女作家先嫁给了一个无比尊重女性的男子,但最后她与这个男子离婚,而嫁给了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子。她到底想要什么呢?

  对此,这位女作家有她的一番解释,而且是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解释。

  我相信这些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我更愿意从微观的角度去看这些事件。在我看来,其中的关键就是,你真实的父亲是怎样的,你是接受了他的真实存在,还是活在理想父亲——也即白马王子的原型——的幻梦中。

  你是否卷入了父母的战争而迷失双眼?

  比起社会主流舆论对父亲形象的塑造外,更能影响我们是否接受父亲真实存在的因素是,家庭对父亲形象的扭曲。

  两年前我刚开始做心理咨询时,一位女来访者对我说,她非常痛苦,因她发现,她错看了父亲。她是在父亲去世10周年时才有了这一发现,再想修正似乎已没有机会,于是陷到极度的内疚中。

  看轻父亲,是她的原生家庭的主流舆论。她有四个兄弟姐妹,但他们都团结在母亲的身边,对父亲报以忽视和敌意。一直以来,他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父亲对家庭贡献甚微,母亲才是家庭的顶梁柱,而且他们还觉得父亲不够男人。

  但是,相当荒诞的一点是,他们的父亲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而他们的母亲只是一位小学文化的家庭妇女。论对家庭的贡献,这位父亲远远胜于母亲。我这位来访者,她是在父亲去世10周年时才看到了这一事实,这让她一方面感到内疚,另一方面也对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尤其是母亲,她认为正是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他们面前数落父亲的不是,才让他们对父亲有了很深的偏见,以至于连最明显的事实都看不到。

  夫妻之间很容易爆发婚姻战争,双方都想争夺关系的制高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因为我们仍然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似乎男性更容易获得这一制高点,但从家庭的角度看,却是未必,因为孩子们天然和母亲的链接更紧密,所以女性们有更大的机会在家庭中赢得孩子们的支持,从而令一个小家庭中的婚姻战争彻底失去平衡。

  也是在刚做咨询的时候,我另一个来访者常向我描述一种情形:每当她的父亲和母亲发生冲突时,他们四个孩子会排成一排,站在母亲的面前,挡住气势汹汹的、有暴力倾向的父亲。

  看上去,孩子们是在主持正义,但这最终成了这位女子的一个严重问题。她和她的先生常常爆发冲突,每次事后看,她知道自己做得过分了,但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总是对非常老好人的丈夫发脾气。

  我请她列举每一次对丈夫大发脾气的详情,最终发现其中有一个模式:每次都是先有一位年长的女士斥责她,接着她对丈夫大发雷霆。

  这个模式是如何来的呢?

  原来,自从她很小的时候,妈妈便抱怨甚至斥责她没有良心,因为她不能保护妈妈。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称,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护神的,这一天然倾向会让他们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种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假若父母一方甚至两方有意诱导孩子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么他们很容易成功。

  这位女子即是如此,不管年龄多么幼小,她一样会渴望保护妈妈。但是,在很小的时候,她不敢这样做,因惧怕有暴力倾向的父亲。一直到她16岁时,她才敢带着三个弟弟妹妹,在父亲面前一字排开保护母亲。

  尽管是保护了母亲,但她的内疚已积攒了很多年了。她想释放这种内疚,而她的老好人丈夫是最佳的宣泄对象了。

  并且,能看到童年和成年时的一个共同模式,先是一位年长的女士斥责她不中用,而后她的内疚就会被激起,接着转化为愤怒宣泄到男性身上。

  在童年的时候,她对妈妈的保护还有主持正义的味道,但到了成年后,她仍然延续这一模式,就不再具备这一味道了,她的先生成了完全的受害者。

  而在我看来,她的妈妈本来是可以直接与丈夫抗争的,但她没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以超级弱者的形象出现在家中,在大女儿还是一个孩童时就呼唤她保护自己,她虽然在很多年内没有赢得实质性的保护,但她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都和她站在一起,将父亲彻底排挤出这个家。

  这位女子说,父亲经常对她和弟弟妹妹说,他恨他们,他们是白眼狼,他们对他的养育没有一点感恩之心。最后,在家中完全找不到归属感的父亲离开了母亲,虽然没有离婚,但在外面有了女人。

  背叛父亲,也是背叛自己

  父母任何一方如何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孩子数落对方的不是,都会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最终,为了顺应这种压力,孩子们选择了与情绪最激烈的一方站到了一起。

  在多个来访者中,我都发现这一现象。孩子们并不是真正去平衡强弱,实际上他们和谁站到一起,经常性的关键是,谁在诉苦时更执著,谁有更多的机会向孩子诉苦。

  很自然的,女性在这一方面占据优势。

  一个在我看来相当夸张的个案中,因母亲先向大儿子诉苦,大儿子精神崩溃了,他选择了跳楼自杀来逃避这种压力,而在自杀前,他常说,他发誓要拯救母亲,他恨爸爸,绝不会和爸爸和解。

  大儿子自杀后,妈妈诉苦的对象转向了二女儿。结果,二女儿对父亲的感觉完全改变了。哥哥自杀前,她对父亲的回忆是有很多温暖的,但哥哥自杀后,她对父亲的回忆只剩下了愤怒和厌烦。

  并且,因为她接住了妈妈的怨气,而妹妹和弟弟就逃脱了。尽管妹妹和弟弟对父亲也有诸多不满,但他们现在和父亲的关系比起她来要好很多。

  那么,她对父亲的敌意从何而来呢?毫无疑问,她是接受了母亲对父亲太多的怨气,她是在通过母亲的眼睛看父亲,而不是通过她的眼睛看父亲。

  此外,非常关键的是,她母亲对父亲的怨气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可悲。原来,她母亲在自己原生家庭是严重被忽视的孩子,她的姥姥和姥爷对她的母亲都是忽视加虐待。按照道理看,她的母亲对她的外祖父母本应该有很多怨气的。但是,她的母亲却把自己父母视为了圣人一般的人物,一直对她强调,你姥姥姥爷对我多好,我对他们多感激,如果没有他们的爱,我根本活不下来。

  她的母亲甘愿去做父母的炮灰,如果这能让她在父母心目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如果这还不够,她还愿意让丈夫和孩子们去做父母的炮灰。

  这是她和先生关系恶化的一个关键点,她的先生不愿意配合他。并且,她的先生自己家也是重男轻女的,所以更是无法容忍她太照顾自己家庭。

  于是,他们的家庭就分成了两半,她还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而他也一样如此。矛盾由此开始。而且,她不敢抱怨父母,但却敢抱怨丈夫。甚至,她一生中所有的怨气都在丈夫这里找到了突破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孩子们耳边说丈夫的不是,甚至于令一个孩子自杀都不能醒悟。之所以不能醒悟,是因为发泄怨气的对象根本不对。

  在这个个案中,二女儿和男性的关系一团糟,但三女儿和男性的关系却相当融洽。如果姐姐也想拥有和妹妹一样的关系,她就需要像我的朋友C学习,重新去看看自己的父亲,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

  奥巴马与母亲、继父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从未在他面前说他生父的坏话。

  你不能背离自己的心

  在相当的程度上看,一些女性对孩子抱怨丈夫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我们这个重男轻女的社会,无数女性嫁到男方家后,会遇到非人的待遇。尤其可悲的是,制造着非人待遇的罪魁祸首,也恰恰常是女性——婆婆。

  这是一个很可悲的轮回。先是婆婆进入这个家庭时被忽视甚至虐待,她找不到自己的同盟,她心无所依。但有孩子后,她的心有了牵挂,她找到了自己的同盟,而且她心中淤积着的怨气终于有了倾诉对象,孩子们总是容易和妈妈站到一起的。

  如此一来,这个婆婆就和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儿子建立了过于密切的关系。当儿子爱上另一个女人后,她的心又失去了依靠,于是她很容易去排挤这一个年轻的女子,就像她当年被自己的婆婆所排挤一样。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在我的博客上写了《重新发现父亲》一篇短文,目的是为了知道更多的故事,好让我的文章多一些素材。这篇短文引起了一些女性的不满,她们说,原因在男人的身上,如果不是他们错在先,女人也不会联合孩子去对抗丈夫。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假若她们这样做,孩子未来的幸福就被影响甚至摧毁了。难道,孩子的价值就是成为一个传递怨气的通道吗?

  美国总统奥巴马之所以能有今天,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他的妈妈没有向他传递怨气,尽管她看上去有足够的理由向儿子抱怨不负责任的父亲,但她却每一次给儿子讲起父亲时讲的都是父亲的优点。

  当然,假若父亲不是一朵花,也没有必要非将父亲美化成一朵花。关键就在于,对你自己而言,父亲是谁,你与父亲有过什么样的真实往事。

  我们必须尊重真相,否则就会背离自己的心,而这种背离会让心分裂,让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剧烈交战。结果就是,我们的人生也一直处在剧烈的冲突之中。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你必须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义。这句话也可以用到你与父亲的关系上——

  你必须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与父亲这一重要关系的存在。

  我记得谢霆锋张柏芝刚刚结婚的时候,张柏芝说:我们之所以要结婚,是因为我们都是婚姻破裂家庭的小孩,感受过单亲家庭的痛苦,所以我们两个比一般人更懂得好好珍惜,一定会好好建立好我们自己的家庭,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在健全的家庭。

  结果他和她的婚姻,还是山崩地裂地以离婚收场。

  成都心理咨询说父母一代不睦,亲子关系疏离,父亲和女儿关系有硬伤,母亲因对丈夫不满和儿子过度亲密,父亲家庭角色缺位等都会进入一个梦魇般的恶性循环,使得子女在自己的人生中继续尝尽辛苦,难以获得幸福。原生家庭的伤害之所以可怕,就是因为它会进入人的潜意识不断支配人作出决定,而所有决定又形成了新的结果。

  当我们身为子女,要学会理性戒除这样的影响,健康面对与父母亲的关系,让不健康家庭关系终结,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当我们身为父母,更要担负起建设健康家庭的责任,因为这个家庭是子女一生的根基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