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哪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蕴含了深层的原
发布时间:2019-06-12
原文来自:未知
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无理取闹行为,简要指出了蕴含的深层原因及应对方式,有助于养育者更好地理解孩子,避免误解并伤害孩子。针对孩子的这些看似无理取闹实则蕴含了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行为,也提供了一些简明的处理方式,供参考。
1
外出散步,走两步就要抱,往往不是走不动,而是迫于无奈之下对大人的妥协(当然确实累了或要父母抱着看高处或远处除外)
两岁左右的儿童实际上可以走。上两三里的路,这相当于可以围绕-个三四百户的小区走三四圈,满了三岁,还能走得更远。
但是他走路的节奏是和大人不一样的,他需要走走停停,太多的东西吸引他,太多的新鲜事物等待他去观察、触碰和感受,这种节奏让他感到舒服,并有效吸收关于环境的各种知识。
而大人往往并没有耐心去配合,孩子又处于弱势,所以,迫于无奈,只好妥协---你不尊重我的节奏,我也不愿跟着你的节奏,所以折中与妥协----抱着我走。
★应对方式:
●A---(完全的同步互动】:他走你走,他停你停;他与你互动,你就回应,他沉浸在自己走路的探索世界,你就静静陪伴。
●B---【变通的同步互动】:如赶时间,给孩子说明,然后直接抱走。如果孩子哭闹,重点不是讲道理,而是以共情进行宽慰。
●以上AB两点为总的走路/散步原则。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出门就要抱的习惯,可拒绝。拒绝时重点不是讲道理,重点在于按照AB原则重新调整和孩子走路/散步的方式。如果拒绝时孩子哭闹,以共情进行宽慰至关重要。
2
五六岁之前的孩子,已定好的规矩,后期又变卦,耍赖
五六岁之前,不能想象自己的观点可能已经改变了,所以情境变了,之前的承诺也很可能变了,比如:
之前说好了只看一集动画片,现在怎么变卦了呢?
这严格来讲,还不完全是耍赖,更可能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年龄局限性所致。
★应对方式:
【设定规则但允许抗议】:比如说好看一集,完了先鼓励孩子自己关,孩子不关,那就替他关上,他会哭,允许他哭,他打人,就抱住他。抱紧,避免他伤到自己或伤到他人,但不要抱痛他。
【抗议哭闹的时候共情】:绝不将讲道理放在首位,就是坚决执行,他哭闹的时候予以共情宽慰即可_---想象你被某人拒绝是什么感受,以这样的姿态对孩子进行将心比心的共情。
3
先干某件事,才能再干另一件事,本来两件事先后干都一样,但孩子特别纠结于以前形成的固定的顺序。
比如,外面玩了回到家,习惯了先吃零食,再换掉外面玩脏了的衣服。但是如果你非要让他先换衣服,再吃零食,孩子很可能要闹。再比如,以前都是吃过晚饭洗澡,今天改为晚饭前洗澡,幼小的孩子也很可能不干
你觉得不可理喻,但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会这样认定:顺序就是先吃零食,再换衣服,直接换衣服,就跳过了零食,所以不干。顺序都是晚饭后洗澡,今天却在晚饭前,所以不干
给他解释,也可能无用。这是由年龄局限造成的思维的不可逆决定的。
★应对方式:
【完全的同步互动】:尽可能去尊重孩子的秩序感,这样非常有助于增强他的安全感。
【变通的同步互动】:如果现实状况不允许完全尊重孩子的秩序,那就简要地给孩子说明,然后按照现实要求去做。如果孩子哭闹,决不可将讲道理放在首位,而是将共情放在首位。共情是孩子感到安全的极为重要的来源---即便拒绝了他。
4
干坏事时,你越厉声禁止,他越会好像报复性的干得更起劲。比如,不准将东西往桌下扔!----温和说,他不听,如果大声禁止,他可能越要扔
主要两个原因:
1) 通过体验自我掌控感,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2) 孩子使用语言指令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般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约 3 岁):他人的言语指令能激发孩子进行一项活动,但是很可能不能有效让他停止一项活动。比如,让他扔东西,他会扔,但是,喊他停&,他还会继续扔几下。
●第二阶段(出生到约 4 岁):喊他停的时候,声音越大,越会激化他,很可能他扔的次数就越多、越要扔。
●第三阶段(到了约 5 岁):到了 5 岁左右,孩子才能有效的运用语言指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应对方式:
【将不准做某事转换成我们去做某事】:将禁止性言语指令,转换为引导性的、建设性的言语指令。
【态度坚决,言语温和】:底线绝不能触及,态度坚决,但不能以发脾气的方式,让孩子遵从。而部分人的困难就在于,无法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会嵌入到情绪中进而做出让孩子害怕的事情。对于情绪进行体验的姿态,有三种:嵌入、心智化、觉察。后两种是促进情商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具有后两种情绪体验姿态的人也比较少,所以情商高的人相对较少。后两种姿态要么被本身具有心智化和觉察能力的父母巧妙培养出来,要么正确自省或者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培养出来。